本网讯:(河南法制报记者 马国福/文图)核心提示:就在电视、电子通讯快速发展,市县级传统剧团举步维艰、纷纷关门转行时,一个小山村村民自发组织的剧团却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这个剧团就是河南平西龙凤曲剧团。该剧团成立20多年来,足迹踏遍了豫西、豫西南、豫南等几十个市县区的山山水水,唱响了古老的传统剧目——河南曲子,演出一万多场。几十年的坚持和努力,该曲剧团的声誉名扬四方,丰富了当地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促进了乡村文化建设、法治宣传,传承了曲剧文化。
《白蛇传》中该剧团演员徐艳素扮演白素贞
人山人海看大戏
深秋时节,黄花遍地。豫西宝丰县赵庄乡范庄村,一场大戏正在演出,
“小小公子真聪明,为告状先问老夫名;都说海瑞官老清,今天我就把海瑞冲一冲……”记者在当地宣传部门有关人员的带领下来到这里,文化广场正在演出曲剧《严海斗》。台上严嵩冒充海瑞审案,优美的唱腔、诙谐的表情引得观众掌声雷动,欢呼雀跃。诺大的广场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足有万人。是哪里的大剧团唱得这么好?引得十里八村的老百姓兴致勃勃前来观看?一打听才知道这是宝丰县观音堂林站罗顶村里群众自发组建的剧团——河南平西龙凤曲剧团。
徐艳素在《三子争父》扮演恶媳妇
一个小山沟的群众自发组织的剧团能够在网络电子电视媒体飞速发展的年代生存、并大力发展、备受观众喜爱,这着实让人不解。带着一系列疑问,记者走进后台,进行了深入的采访。
“我们村历来就有办剧团的风俗习惯。”该团负责人李华告诉记者说,“早在旧社会,我们村就有剧团。那时候把唱戏说成是下九流,死后不得入老坟。发展十分困难。解放后,党和政府号召发展戏曲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村里老少爷们呼吁剧团,新时代的曲剧团应运而生。文革时期,唱戏的被打成臭老九,没人敢办剧团了。”
改革开放后,罗顶人再也坐不住了。他们开始张罗着重开锣鼓。“刚开始是几个老演员在村里小打小闹演唱,后来一些年轻人也加入进去了。”李华说这话时闲得很兴奋,“那时候我才十三四,也热得很。这种小打小闹到2000年,终于组建成了河南平西龙凤曲剧团。团长是胡金山,一开始剧组人员、和演员二三十个,后来发展的五六十人。”
万事开头难。真正组建成剧团,柴米油盐酱醋茶,千头万绪。没有服装道具,他们自己购买。买不起好的,就买二手便宜货。农忙时他们是农民;农闲时他们是演员。没有工资,没有经费,甚至连排练的地方也没有。他们只好等孩子们放寒暑假,星期天。演员是几个自然村组成的,都很爱唱戏,为了演好戏,他们克服一切困难进行排量,寒暑易节,风雨无阻,翻山越岭,日不错影。
(李华在《铡西宫》中扮演皇上)
一炮走红宝丰城
“刚开始,我们就在附近几个村子演出。后来就走出大山,到附近县市区农村演出。”说这话时,李华有些哽咽,“你不知道一开始有多难,我们是山沟沟里的人,大多没见过世面,穿戴很土,说话地方口音重,去外地演出人家都看不起,处处受刁难。2000年正月初三那天,天冷的很,我们联系在宝丰县城东关演出。那是我们第一次走出山沟演出,人家一瞅我们那穿戴,就看不起我们,连饭都不管,认为是我们哪会唱戏,就是巧要饭的。当时准备演出三天。我们都从自家自带干粮三天。谁知一唱可火了,文化局的领导惊呼‘哎呀!还真不知道宝丰还有个曲剧二团’。当地老百姓自发给我们蒸馒头、炸油馍,熬肉菜,对我们可热情了。”就是这三天戏,他们一炮走红。宝丰县文化局奖给价值十来万的服装道具。
“那崭新的蟒袍玉带,我们哪见过这些,老团长眼含热泪地抚摸着道具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一定要好好演,不辜负党和政府的期望。’许多演员都激动的落泪了。后来,宝丰县水利局给我们钢管,让我们搭戏台;平顶山园林处看到我们露天演出,演的那么好,就给我们帆布篷,解决了我们刮风下雨不能演出的困难;有一次在鲁山演出,县委书记张坤子看了演出后到后台慰问,当知道我们是自发组织,没有任何经费保障时就自费拿出一万元让我们发展……”团长助理解满激动地告诉记者说,“我们非常感谢张书记的对我们剧团的帮助,我们只有把戏唱好,才能不辜负领导们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才能不辜负观众对我们的期望。”
此后,他们活跃在平顶上、南阳、洛阳、许昌等几十个县市区,20多年共演出一万场。
“最初的时候,我们演出一场,群众给一些粮食以解剧团生活开张之需。”解满说。“演员每天也就是十几块钱,发展的近几年每人每天一二百元,我们演出一场3000元左右。”
李世军《全家福》中扮演韩擒虎父亲
擦干泪水挑重担
就在剧团日新月异快速发展时,前年在演出途中,团长胡金山不幸遇车祸身亡。剧团顿时陷入群龙无首状态,大有各奔前程散货之势。就在这个时候,李华擦干眼泪,主动承担起团长的职务。
这个团长可不是好当的,这意味着五六十口人的演出费用生活重担压在了这个中年妇女身上,这也意味着她必须义无反顾的继承光荣传统和沉重的负担。
早在1926年农历四月初七,由河南省临汝县大张村关云龙所率领的剧社“同乐社”(高跷曲子)一行共16人前去河南登封县颍阳乡三里李洼村演出。因为天下雨,多天不能踩高跷演出,李洼村的保长李祖白提出一定要他们去掉高跷站在台子上唱曲子。他们演唱了《许状元祭塔》《杨八姐闹酒店》等剧目,这使高跷曲子走上了台子曲子。新的表演方式收到出人意料的好效果。从此,台子曲子走上了舞台曲子,叫河南曲子,后又命名河南曲剧,河南曲剧正式在李洼村诞生了。此后,消息传的很远,来邀请为他们祝兴演唱的不断,他们就在红布上写了“醒民剧团”四个大字。这是国内最早的曲剧团,也是中国第一个曲剧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曲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汇演大会鉴于朱万明对河南曲剧形成的贡献,授予他荣誉奖,临汝县也被誉为河南曲剧的发祥地。2006年10月,河南曲剧入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曲剧是河南第二大地方剧种. 分大调曲和小调曲,小调曲优雅婉转,轻快。”说起这些,李华如数家珍,“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的河南曲剧,发展为戏曲剧种。由于曲调易学,用本嗓演唱,表演接近生活,传播极快。”
今年55岁的李华是宝丰县观音堂乡罗顶村孙沟组。其实,娘家是汝州人。河南曲剧起源于汝州,李华自幼随父母学戏,门里出身,武声文生,扮演的惟妙惟肖。
为了发展河南曲剧,李华担任团长后,高息贷款买剧装、运输车辆、舞台车,外欠债务20多万元。
屋漏偏风连阴雨,就在李华带领剧组人员艰苦创业时,丈夫因患绝症留下一笔治疗债务撒手人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李华眼泪还没擦干,刚过而立之年的小女儿也因病离她而去。晴天霹雳,噩耗接连不断,这位倔强的女团长悲痛欲绝,一病不起。几天后,她从悲痛中醒来,又带领剧团应约来到赵庄乡范庄村演出。一连三天9场戏,外加奉送一场,那是场场爆满。
《严海斗》秦小平扮演海瑞夫人
发扬光大传统文化
采访正在后台进行,突然外场出现骚动。“是不是我们的演员掉版了?”李华边说边往舞台上跑。原来,演员正在演唱《三子挣父》动情处,台下一老汉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入戏了。他冲上舞台,拉住演员胡国庆(局中扮演老汉),非要演员到他家做客、认亲戚,这才出现了骚动。
“到哪里都会遇到这样热情的观众!这是观众对我们的褒奖,也是我们努力的结果。这两年,由于受疫情影响,很多预约我们都取消了。”李华激动地“平息了”骚动后告诉记者说,“我们虽然是村级剧团,但我们的演员个个都是身怀绝技。台柱子徐艳素在《陈三两爬堂》中演陈三两,把陈三两这个人物演得惟妙惟肖,她的唱腔和我省著名曲剧演唱家张新芳一模一样。她一登台,掌声不断,悲情处,台下哭声一片……”
如何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发扬光大?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因为,传统曲艺的发展遇到了障碍,年轻人不喜欢对传统的艺术形式感兴趣,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种娱乐方式层出不穷,造成了传统戏曲艺术形式被旁落。传统的戏曲应该何去何从?怎么样才能重新绽放在人们的面前?谈到这些,李华踌躇满志:“应该放下传统曲艺应有的身份,放低姿态,让大众去喜欢,让普通老百姓感受到传统戏曲的魅力。戏曲本身应该进行创新,传统的戏曲作品都有时代的局限性,虽然都很经典,都是各个名家的经典之作,但毕竟时代不同,今天的中国与四十年前的中国完全两个样子。因此,戏曲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多创作一些优秀的作品,贴合现代人的生活,尤其是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多长做些和法治有关的剧目,譬如邻里之间、婆媳之间、保护妇女少年儿童等贴近生活的节目,这样老百姓才会靠近,才会喜欢上这门艺术。下一步,争取引进更多的人才,统一服装,创造条件,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剧团办成一流的剧团,办成专业剧团,发扬、挖掘传统文化,把曲剧这个古老的剧中焕发青春。唱响河南,走向全国。”
伴随着优美圆润、苍劲高亢的演唱,欢声不绝,掌声雷动,震耳欲聋。这一切,汇成一曲不尽的欢乐,在汝水两岸,苍茫大地上空久久地激荡、回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