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区运用“项目建设、科技助力、设施监管”三措施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0/10/16    点击次数:2502    
0

      项目建设集中连片、科技助力稳产高产、农田设施有效监管,这是周口市淮阳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总结出的“三宝”经验。近年来,周口市淮阳区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强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努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极大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粮食产量常年稳定在20亿斤以上,连续12年被评为全国产粮大县,连续4年被评为全国超级产粮大县。

       一是项目建设集中连片。多渠道统筹整合涉农资金11.46亿元,实施项目36个,实现了“一年一小片,三年一大片,最后成一片”的目标。项目建设实行“日通报、周观摩”,多点突破,快速推进。资金拨付采取会审会签制度,工程进度认定后,相关部门即审即签,当天拨付。2019年项目建设和资金拨付进度连续保持全省领先位次,2020年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拨付均已过半,10月底前全部完工,高标准农田总规模可达98万亩,占耕地面积(140万亩)的70%以上。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2020年投入7000万元实施水系连通和引水补源工程,共疏浚沟渠18条,209公里,新建大小桥涵275座,引水1600万方,初步实现了全域水系灌流,做到了旱有水、涝能排、丰枯可调节。在今年50年一遇的重大雨情面前,淮阳区所有农田都实现了顺利排涝,基本不存在田间积水问题。

        二是科技助力稳产高产。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内,率先实现了耕地质量监测全覆盖,通过对耕地质量监测,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达到对耕地质量的精准调节。按照10万亩一个质量监测点要求,共建设15个,其中1个为1997年全国第一批建设的监测点,目前全国仅存40个,已连续23年向国家提供土壤监测数据,为国家精准掌握豫东南地区的土壤情况提供了宝贵的监测数据。同时,还实现了病虫疫情监测全覆盖,在全区共建监测点5个,实时上传监测数据,是全省与国家监测中心联网的8个县市之一。对病虫害中、短期预报准确率、综合防治效果达90%以上,被评为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全国94个,我省8个),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强县(全国77个,我省5个)。在统防统治方面,淮阳区主要突出专业化组织作用,发展统防统治专业化组织26个,现有从业人员1000余人,专业化机械1000余台套,实现了千人千机的防治规模,在发生重大病虫害时,完全有能力在3-5天内普防一遍。2020年5月,中央电视台以《政策好、人努力,夏粮丰收在望》为题,对淮阳区的绿色防控做法进行了报道。2020年7月,河南省秋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现场会在淮阳区召开。

       三是农田设施有效监管。从2015年开始,淮阳区进行了大胆探索,从有钱办事、有人干事、有规矩管事等方面着手,从机制上解决农田设施重建轻管问题。区财政每年安排管护资金600万元,按照耕地面积和设施数量各半的原则,将管护资金分配到乡镇,同时将农田设施所有权、经营权、管护责任下放到乡镇,实行属地管理。建立了区乡村三级管护网络,区管护办负责技术服务和督查考核。乡镇成立管护办,固定2名专职人员,负责管护工作的组织实施。村级设立农水管护员,由1名村干部兼任,负责本村农田设施的巡查、保护、报修等具体工作,同时开展农业灌溉集中服务,有效扩大了灌溉的覆盖面,不仅解决了管护难题,也达到了节约用水的目的。

       据统计,灌溉用水量同比降低40%,达到了农田设施科学利用、长效管护的良好效果。

(河南法制报全媒体记者程玉成 通讯员付留兵/文图)

【责任编辑:张军志】

  新闻热线:13525758988

上一条: 助力脱贫攻坚,周口程氏理学文化研究会开展“暖心服务”活动
下一条: 孟冲:拾金不昧 我们因你而自豪
首页 | 今日头条 | 政法前沿 | 社会纵横 | 诚信人物 | 法眼观潮 | 城管执法 | 城乡城建 | 港航物流 | 诚信企业 | 绿色环保 | 法律服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原诚信与法治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中原诚信与法治
网站备案号:豫ICP备20015651号